崇德光慧經典教育台北推廣中心 桃園推廣處 光明國小親子讀經班 家長 賴○○
陪孩子讀經二年,從《百孝經》、《朱子治家格言》、《弟子規》、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論語》到《孝經》,雖然只是背誦,未特別講解經文涵義,但日積月累的誦讀,在孩子心中堆疊的卻是身體力行的愛,和日常生活的行為準據。原來經典裏的孝悌、親仁、愛人與處世智慧的種子,已悄悄在孩子心中播下,並逐漸建立生活指引。
舉幾個生活實例分享:記得有次看到年輕吸毒者,向長輩要錢不成而傷害長輩的新聞,二個孩子想到的是: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;為人若是不知孝,不如禽獸實可憐,孩子感受到吸毒是不好的,傷害自己也傷父母的心,是不可取的行為。為了讓母親生活多點趣味,排解老人家空虛的感覺,有次告訴愛畫畫的兒子,請他教奶奶畫圖,兒子認真示範,還告訴奶奶:「我是媽媽的兒子,媽媽說的話,當然要聽,教奶奶畫圖,讓奶奶開心。」而睡前陪奶奶聊天,聽奶奶話說從前,講笑話逗奶奶,提醒奶奶生活要快樂、開心,更是兒子落實在生活中對長者的關心與陪伴。高年級的女兒,與同學間偶有意見不同或不愉快,我們分享「因事相爭,焉知非我之不是,須平心暗想。」讓孩子先檢視自己行為,是否有須改進的地方,也試著去瞭解、同理同學行為,藉著自省與同理心去化解紛擾。
現在生活中遇有切合的情境,我們就藉由讀過的經典與孩子討論、一起思索其間的對應與涵義,而經典中的智慧則起了引導孩子思辨義理的作用,更進而指引正向行為的發展。而今經典成了我和孩子溝通的橋梁,道德觀、價值觀的傳遞就在誦讀與討論經典中達成。
陪孩子讀經的過程中,自己也獲益良多。以前只知孔子因材施教,卻不知如何執行,當讀到「公西華曰:由也問『聞斯行諸?』子曰:『有父兄在。』求也問『聞斯行諸』子曰:『聞斯行之』赤也惑,敢問?」子曰:「求也退,故進之;由也兼人,故退之。」不僅解惑了,實施的方法也有了。也讓我體悟到,每個孩子秉性不同,教養的方法也要有所變通。《大學》中有一段「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。」雖然是我們早就知道的道理,卻在誦讀多次後,更加深我行事前先確認目標、分辨輕重緩急,再選擇方法步驟的處理態度。用對了方法,心緒定了,信心有了,作事自然就事半功倍了。
在講求速度、講求競爭力的現代社會中,父母忙著培養孩子各種能力,孩子學習的機會很多,投入的時間很長,但不快樂的孩子似乎也不少。而時下更有人擔憂著現有職業在未來將消失,孩子所學將來不一定用得上,與其學習很多,擔憂未減,我們或許可回歸根本,藉由千百年流傳下來聖賢的智慧結晶,來涵養孩子的德性與智慧,培養孩子永續學習的動力和能力。當孩子德性修養、親仁愛人的能力、永續學習的精神具足了,我們還需要擔心他無法安身立命嗎?
交稿日期:民國105年5月30日
留言
張貼留言